探秘古蜀道 有人把荔枝送,有人把战火烧

2023-07-27 19:42:38 来源:腾讯网

//  


【资料图】

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,诗仙李白的名句让蜀道闻名遐迩。

李白所指的蜀道,即翻越秦岭和巴山入蜀的道路,包括陈仓道(故道)、褒斜道、傥骆道和子午道,以及荔枝道、米仓道、金牛道等。

作为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,古蜀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交流的纽带,可以与丝绸之路、中国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相媲美。

今天,散布于这条古道上的古迹遗存仍是我们触摸历史的凭证。

荔枝道/

一条古道上的千年风情

开通时间:唐天宝年间(742-756)

全长:1000多公里

路线:涪陵出发,经重庆的垫江县、梁平县,至达州大竹县,一路向北至万源市,经巴中市的通江县后再绕回万源,到达陕西汉中镇巴县,最后经西乡县子午镇进入子午道。

有关遗迹:鸡公寨、竹筒沟、衙门坪、紫马坎等

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。

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

杜牧在《过华清宫绝句》中以诗人的笔法描绘出为博杨贵妃一笑,不远千里为其送荔枝之事,也让一条路因此而天下扬名。

涪陵荔枝入长安

对于杨贵妃,其实我们至今都没搞清楚她的家乡是哪。这其中说法很多,囊括了河南灵宝、陕西华阴、山西永济、广西容县,以及四川成都。不过有一点是共识——她很爱吃荔枝,毕竟杜牧那首诗真是人人皆知。

荔枝(图/视觉中国)

那么能让“妃子笑”的荔枝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?有可能是岭南,毕竟那里的荔枝很有名,苏轼吃了都要点赞。不过,古时的四川,其实也产荔枝。《华阳国志》就提到,“其果实之珍者,树有荔枝。”杨贵妃如多数人认为的,是四川人的话,那么这些荔枝更有可能来自她的家乡。

在宋代,不少古籍都写道杨贵妃吃的荔枝是来自涪州(涪陵,今属重庆)。苏轼在自己的《荔枝叹》里明确写到这一点,而且诗中的注解写道,从汉代开始,广西就负责进贡荔枝,但路途太遥远,劳民伤财,到了唐朝天宝年间,就由涪州负责进贡了,这样一来路程直接缩短了一半。

看来,贵妃所食的荔枝来源于涪陵应该是有史可稽。那么荔枝究竟是经由怎样的路线从涪陵运往长安的呢?

严耕望先生在《唐代交通图考》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篇《天宝荔枝道》写到:“涪州既为天宝贡荔枝之主要产地,其由涪州驿运荔枝至长安之路线,越巴山山脉,至天宝间之洋州治所西乡县,又东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岭。入子午谷,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。”一千多年前,正是通过这条路,驿使们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——土法保鲜,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,然后装笼上马。二十里一换人,六十里一换马,只要7天7夜就将荔枝送到京城,呈到杨贵妃面前的荔枝仍然新鲜如初。

从古间道到210国道

其实荔枝道也不是唐朝时才凭空开辟出来的,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间道。这条古道从万源经镇巴至西乡,有记载称,诸葛亮入蜀后曾屯兵万源,据险防御曹兵,刘备取汉中时,也有“大兵发葭萌,照烈由广元、宁羌,正道入,张恒侯从定远、西乡间道而进”的记载。荔枝道正是在这条古道路线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。

唐朝以后,历代王朝都将荔枝道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。明清时,荔枝道最为兴盛,商贾多由此道入川,川陕交界处,荔枝道沿线贸易集市兴盛一时,如盐场坝、渔渡坝等街市,其名一直沿用到现在。因为来往的人多,沿途也有许多歇脚的旅店,人称幺店子。据当地的老人说,这些幺店子,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歇一二百人,有时候过往客商实在太多了,屋子里宿不下,客商们就把马拴在院子旁边的树林里,人在空地上烤火歇脚。

千百年来,荔枝道修了毁,毁了修,这条崎岖的山道上,传送荔枝的从这里走过,挑草纸的从这里走过,背棉花的从这里走过,贩盐巴的从这里走过…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我们已经有了更为便捷的交通方式,古老的荔枝道失去了它的交通功能,成了一条历史的遗迹。古道石板路上那些深深的凹陷,走在上面,唐代的马蹄声,历史的苍凉风,似乎都透过脚心渗入心脾。

子午道/

刘邦走过,玄奘也走过

开通时间:战国时期

全长:630余里

路线:自长安向南,经子午镇南、北豆角村西边进入子午峪,经洋县城关镇到达汉中市,向南穿过巴山直抵四川涪陵(历史上有过一次 大的改线和数次小的调整)。

有关遗迹:拐儿崖、红崖子、子午关、千佛崖

《天宝荔枝道》详细描述了荔枝道的具体走向,其中提到“入子午谷,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”,这六百三十里,其实就涉及了另外一条重要的古道——子午道。

烧了栈道,再修栈道

历史上,子午道上的战火不断。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,子午道以险峻难行著称。

子午道的得名,是因为子午谷和长安南行的一段道路都为南北方向——古人以“子”为正北,以“午”为正南。子午道的历史比荔枝道要早,有研究认为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开通。

子午道最早见诸文字始于刘邦。公元前207年,汉高祖刘邦于“鸿门宴”后,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,走的即是子午道。刘邦到达汉中以后,为了向项羽表示他再无争霸中原之意,便采用了张良的建议,把子午道的栈道烧掉。后来,韩信提出了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的计策,刘邦开始假装重修子午道的栈道,对方以为刘邦是要从子午道进攻了,连忙调动军队严守子午谷,却没料到刘邦的主力已经从西边的陈仓道进入关中。

刘邦利用子午道争霸成功,不过子午道却再次被烧毁,直到西汉末年才由王莽下令修复,并设置了子午关,由此子午道正式成为官道。东汉安帝年间,由于战争持续十余年之久,故道和褒斜道两条国家驿道均断,子午道遂辟为长安、汉中、四川间的驿路。

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南杜角村是唐长安城与汉中、四川连接的通道——子午道出口的节点(图/ICphoto)

子午道的兴盛还是在唐朝。由于荔枝的运送,官府对子午道不断修治,道上行人越来越多。诗人杨凝在《送客人蜀》中写道,“明朝骑马摇鞭去,秋雨槐花子午关。”说明他送的客人正是从子午道入蜀。玄奘也是从子午道经由汉中进入四川。

安史之乱以后,荔枝道逐渐衰落,不过旅客还是络绎不绝。到了清朝,随着对子午道频繁使用和对秦岭山区的开发,子午道上出现了宁陕厅这个县级城市及江口镇、洵阳坝、迎凤坝、两河口等重要集镇。

“豆角”其实是为了“堵角”

现今西安南郊的子午峪口,便是子午道的北口。在峪口边的南豆角村是从关中进入子午道的最后一个村子,以往南来北往的旅客,很多都要在这里歇脚。

南豆角村也因为这些旅客而繁华起来。据《长安百村》中记载,1949年以前,南豆角村里仅饭馆和客栈就有40多家。旧社会,南豆角村人中依靠“跑南山”(通过子午道运输和贩卖货物)度日的人也不在少数。

南豆角村两株树龄超过1500年的侧柏(图/ICphoto)

关于南豆角村村名的由来,有说法称“豆”其实是“堵”。子午道是历代中原统治者必须严防死守的区域,所以,在子午道的北口便有了南堵角、北堵角和西堵角三个村落,形成夹角之势,刚好将子午口包住,在长期的流传中,人们便将拗口的“堵角”读成了“豆角”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,这里驻有重兵,修建了城墙。现在南豆角村仍保留着古老的城门楼。

不过,到了1958年修建西万公路(210国道)后,子午古道成为公路,子午峪一段逐渐被人们冷落。然而只要你说出“子午峪”三字,对方便会答曰“荔枝道”。作为荔枝道的延伸,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的亊,至今为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。(成都商报大周末)

编辑 李洁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快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