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蒙战争持续了46年,宋朝是如何应对的,是否有克敌的办法?

2023-06-02 11:01:34 来源:个人图书馆-繁星1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
宋蒙(元)战争持续了46年。

其间,双方多次调整战略,各种创新战法纷纷涌现,斗法精彩纷呈。


【资料图】

遗憾的是,出于各种缘故,后人每每回忆起这场战争,总是聚焦于交战双方的民族、破坏性,聚焦于战争胜负对历史走向的影响,而忽略了这场战争本身的技术含量。

第一阶段:延续传统的初次交手

1234年,宋蒙联军攻占蔡州,金国灭亡。

随即,南宋发起“端平入洛”,试图收复开封、洛阳、商丘三京。

毫无悬念,在中原大地,缺少骑兵的南宋根本无法与蒙古军对抗,宋军迅速惨败,退回了原先的防线。

当年夏,取胜的蒙古军迅速发起第一次攻宋之战。

宋蒙之间长达46年的攻防由此拉开序幕。

战事初开时,南宋延续了过去抗金时的防御战略。

即:集重兵于淮河、汉水和四川,在长江以北构成一道防线。

秦岭-淮河,是古代南北对峙时最常见的对峙线。

秦岭的阻隔,江汉、淮南的河网,足以削弱北方骑兵的战斗力,成为南方立国的屏障。

此外,南宋又在京湖、两淮后方设置了沿江防线,以为依托,可谓“双保险”。

随即,南宋名将孟珙又经营黄州,屯兵经营黄州、峡州,巩固了三个战场的结合部,使得南宋的防御连为一体,更为稳固。

蒙古军的进攻,也基本延续了古代北朝的方略:在四川、汉水、淮河,同时施加压力。

第一阶段展现的新特点

在许多方面,战事的进展与过去南北朝对决时十分相似。

在中路,也就是江汉平原,由于宋军是“端平入洛”后仓促转入防御,因此一开始有些混乱。重镇襄阳投降了蒙古,蒙古军抄掠各地。

不过,宋军缓过劲来后,战事迅速稳定下来。

宋军守住了郢州(湖北钟详),并逐步发起反击。襄阳军民俘虏蒙古任命的襄阳守将,重归大宋。

如此,江汉战线稳定了下来。

而在东线的淮河方向,蒙古军更是毫无进展。

水网地带对蒙古军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,即便宋军出现短暂的混乱,依然能保持一定优势,稳定战线。

然而,西线,四川战场却与过往不一样的气象。

早在迂回灭金时,拖雷就“借道”,经过兴元府(汉中)等地,对相关地区的地形有了一定了解,对于在相关地区行军有了一定经验。

另一方面,原金国将领汪世显,在多次请求归附南宋被拒绝后,归顺了蒙古军。

汪世显的数万军队久据川陕,对蜀地边防和入川山川道路了如指掌。

同时,蒙古骑兵的长距离迂回、行军能力胜过前代北方军队,秦岭-大巴山不能阻挡蒙古军。

相反,宋军在陕川前线虽部署了防御,但没有统一指挥的得力干将,各部组织混乱。

因此,蒙古军迅速突破了秦岭,攻占了兴元府,控制了阳平关等地,并攻入成都!

不过,由于孟珙提前经营了峡州,能够及时救援四川战场,加之蒙古军兵力不足,且耐寒不耐暑,秋去春来,因此四川战场陷入僵持。

不过,曾经屏障四川的秦岭-大巴山“重关之险”,已经不再为南宋所有!

因此,过去的防御方略已经出现漏洞,南宋必须及时调整防御方略!

第二阶段:山城攻防战

第一阶段交手,四川防线出现了松动。

因此,蒙哥汗即位后,将重点放在了四川战场。

自古平吴,必先平蜀。只要平定四川,顺流而下,可以扫平江南。

对南宋来说,四川所依仗的秦岭-大巴山“重关之险”已经丢失,必须重建新的防线。

孟珙意识到:由于蒙古军已经攻入四川,四处劫掠、破坏,宋军要想就地取得补给难度极大。

因此,孟珙开始组织起军屯,并着重经营今宜昌一带,保障京湖战场与四川的联络。

孟珙之后,余玠接手,他把目光放在了重庆。

依托重庆及附近山城,可以构筑一套依山傍水的山地防御系统。

因此,余玠从最有山地防御工程建设经验的播州借来高人,筑造了钓鱼城及一系列山寨。

第二阶段作战粉碎蒙古人的企图

蒙古军在遇阻于山城防御系统后,也做出调整。

首先,蒙古军在四川也屯田,加强长期相持能力。

同时,他发起了大迂回,实施“斡腹之策”,攻灭大理,试图直击南宋背部。

旋即,蒙哥汗发起了三道进攻,襄樊、云南、四川,三个战场同时展开,不过,其重点是四川战场,云南军与四川蒙古军试图南北夹击重庆。

然而,宋军的山寨防御系统使蒙古军难以如愿。

云南方面迂回的蒙古军渡过金沙江,会和部分四川蒙古军,会攻合州。

然而,合州及周边防御紧密,迂回蒙古军补给不足,难以坚持,遂放弃会攻四川的企图,被迫远征贵州、湖南,虽攻城略地不少,但远离核心战场,作用大减。

而蒙哥汗自率的主力,虽然攻取了四川大部分地区,但由于过不了钓鱼城,无法实现出三峡,下江南的企图,被迫顿兵钓鱼城,最后折戟于城下!

可以说,余玠等人创新性地发展了山寨防御群,使原本动摇的四川战场反而成为最为稳固的战场。

由此,蒙古人先取蜀,再顺流而下的计划破产。

第三阶段:水网+坚城攻防战

忽必烈即位后,改变了蒙哥的策略,决心直取中路,取襄樊,然后由汉入江,突破江汉防御体系。

南宋在江、汉沿线,以襄樊、郢州、鄂州等坚城为据点,以水军为机动力量,构筑了完善的防御体系。

以过去的经验看,这套防御体系几乎是无解的。

打了三百年防御战,宋人在防御工程、防御配置上已经十分纯属。

襄樊、郢州、鄂州,都是自古以来的名城,但其坚固程度已经远非当年关羽、鲁肃时期可比。

而且,各城储备的粮食、器械丰富,可支十年,也不惧怕敌人围困。

此外,拥有水军优势的南宋(即便北方也操练水军,甚至获得一些南宋降军,但南方人擅长水战是“天赋加成”,其始终具备一定优势),往来自如,足以打破北方军队的封锁、围困。

然而,这一次,蒙古人的创新却赢得了胜利。

第三阶段作战:创新者的胜利

忽必烈攻打襄樊,是以古老的谋略“瞒天过海”开局的。

蒙古人称要建造榷场,以此在襄樊周边险要构筑据点,开始封锁襄樊。

随即,一系列创新开始改变战局。

1、以陆地封锁江面。

自南宋开始,随着远程武器的发展(石炮等),陆地军队对江面军队的攻击力已经大增。(南宋初年的采石之战即为一例)

由此,蒙古军通过控制各河流岸边据点,封锁水路。

一开始时,宋军还能利用涨潮之机支援襄樊,但随着元军壁垒的完善,元军水军逐渐发展,襄樊被牢牢封锁。

其间,南宋屡屡兴兵来救,甚至有张顺、张贵这样的民间英雄可歌可泣的支援,但元军对蒙古的围困不但没有被打破,反而越加紧固。

2、以“回回炮”攻坚。

在久围不下后,元军以西域的“回回炮”攻破樊城。

随即,襄阳守军在其威胁下被迫出降。

如此,襄樊沦陷,南宋输掉了决战。

第四阶段:水军+坚城群防御系统

事实上,襄樊的沦陷,并不意味着南宋必亡。

在过往的南北对峙中,襄樊时有易手,但南方失去襄樊,并不意味着必然亡国。

南宋也是如此考虑的。

襄樊你围了6年,可是,后方仍有一坚城呢!

南宋遂着重建设郢州,在郢州囤积十余万大军,储备大量粮食。

郢州,是汉水入长江必经之地,不破郢州,你就入不了长江!

要破郢州?至少又是一场襄樊之战!

郢州之后,还有鄂州等处,下面还有一堆坚城,元军一个个来取,耗都要被耗死!

此外,襄樊之战南宋虽耗了元气,但主力尚存!

数十万水陆军,仍然足以与元军一战!

显然,以常理而言,襄樊的丢失,并不意味着其有亡国之危。

第四阶段作战:伯颜惊人的将略与创新

然而,元军的创新战法和统帅的杰出将略,使南宋的这套系统瞬间崩溃!

1、绕过郢州。

南宋以为的又一次襄樊攻坚战并没有到来。

伯颜找到一条小溪,拖着船绕过郢州,再入汉水。

伯颜表示:此次南征的目的是灭宋,不是攻取一城!

因此,元军继续南下,直入长江,南宋精心准备的“郢州套餐”无法施展。

2、创新战法,化解南宋水军优势。

进入长江后,南宋水陆主力前来迎战。

依常理而言,这必是一场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的大战。

然而,伯颜的创新战法和灵活用兵,使宋军瞬间灰飞烟灭。

丁家洲之战,元军以水师居中,两岸步骑发炮夹击。

原本以为有舟楫之利的南宋军很快被元军火力压制。

统帅贾似道逃走,宋军大败!

随即,在焦山,元军又迎来了张世杰。

伯颜在观察宋军情形后,“烧而走之”,以火攻击垮了宋军。

3、快慢结合的进攻,瓦解宋军的城池防御群。

伯颜对许多坚城,都采取了断绝、监视之法,不急于攻城。

1276年2月-5月,围扬州;1274年11月-1275年6月围嘉定,1275年秋到1276年6月围重庆等等。

元军只断绝其补给线,监视其行动,不大举进攻,以保存力量。

同时,以快速进军+政治诱降对待临安朝廷,最终一举灭宋。

总的来说,最后阶段,南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不少,但其大军、坚城,基本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总的来说,在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,灭国无数的时代,南宋能抗击蒙元46年,其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的。

其防御体系的建设、调整,也都颇为讲究,很有章法。

只不过,蒙古军当时能盛极一时,绝不仅仅只是靠的悍马宝弓,其学习能力、创新能力也令人惊讶。

最后,元人以一波创新、学习,打破了南宋的防御体系,浑一中原。

遗憾的是,这一段精彩对决,似乎被“崖山之后有无中国”之类的争执所覆盖了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快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